早期无症状 肠镜很重要
专家表示,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基本不典型,患者多会有大便异常表现,但是由于我们日常对排出的粪便并不关注,所以自然也没有发现这些癌变信号。而随着肠癌不断进展,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腹痛、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时,病情往往也已经到了晚期阶段。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因此,窗口期肠镜检查是最为重要且关键的一环。
如今一名45岁者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相当于10年前50岁者。近日,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最新版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对比2009年版ACG指南,2021版指南的初始筛查年龄提前了5岁,建议45-49岁的一般风险人群应常规筛查,以减少进展期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相关死亡率。常规筛查应持续到75岁,此后针对个体情况决策。
201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刊登研究表明,预计至2030年,20-34岁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会上升90%,而35-49岁人群的发病率会上升28%。
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哪些人是大肠癌高危人群?
1、肥胖者
越肥胖,患上大肠癌的风险就越高。高脂肪饮食结构、酗酒和缺少体力活动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虽然肥胖不是导致大肠癌的直接致病因素,但其不良的习惯如暴饮暴食、缺乏运动、长时间坐着等会引起身体肥胖,增加患上肠癌风险。
2、重口味的人
最好的烹调方式是蒸和煮,通过水和热力相互作用,能把食物烹熟,也能保留食物中的营养。但现在很多人却偏爱于煎炸和熏烤食物。含蛋白质的食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火焰中烧烤,会产生致癌物质,高温油炸也是如此。致癌物质会通过食物进入肠道,从而诱发肠癌。
3、大量吃肉的人
随着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众多人大鱼大肉地吃,蔬菜水果摄入量有所减少,正好为肠道中细菌滋生提供良好环境。受到细菌作用进入体内的蛋白质会快速腐败,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增加肝脏负担,同时也会破坏肠粘膜,最终引起癌变。
4、有大肠疾病史的人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此外,还包括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日常预防肠癌注意六点
1、多食用高膳食纤维食物
高膳食纤维食物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粪便体积,减少粪便中有毒的致癌物质停留在肠道中的时间。高膳食纤维食物主要包括一些谷类、豆类、水果、蔬菜等,尤其是十字花科类蔬菜,包括小白菜、大白菜、菜心、芥蓝、包菜、菜花、西蓝花、萝卜……而经过加工的肉类,比如烤肉、熏肉、腌肉、炸肉等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尽量少吃。
2、戒烟
长期吸烟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并且吸烟的时间越长、吸烟的总量越大患结直肠癌的几率越高。吸烟可增加约20%的风险,尤其是直肠癌和近端结肠癌。当然,除了自己不吸烟外还应告诫家人、朋友,远离吸烟聚集场所,谨防二手烟、三手烟。
3、限酒
长期大量饮酒也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并且饮酒量越多,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越高。
4、减肥
肥胖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衡量体重水平的一个指标(BMI=体重/身高2),当BMI每增长5kg/m2,发生结肠腺瘤风险提高约20%,而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因而为了自身健康,减肥刻不容缓。
5、加强锻炼
合理的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运动量可使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7%左右,但是运动带来的效益存在饱和现象,所以要注意运动勿过量。
6、经常食用白桦茸
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是一种寄生在白桦树上药用价值很高的药用真菌,1955年被莫斯科医科院列为抗肿瘤物质。据科普专著《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介绍,有学者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等形态观察发现经白桦茸多糖作用后的结肠癌HT-29细胞,其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呈现出细胞收缩,核浓缩和核小体间DNA断裂等显著的细胞凋亡特征。
研究发现,白桦茸醇提物还可降低人结肠癌 HT-29细胞的CDK2/4蛋白和CyclinD1的表达、增加p21表达,抑制E2F1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起到对抗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南京晨报、腾讯网、家庭医生在线等媒体;本文图片引用自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