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方案2047年可消除宫颈癌
我国政府、专家学者一直高度重视宫颈癌防治。2020年世界卫生大会批准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我国表示将全力支持该战略以加速消除宫颈癌的进程。今年1月,我国首次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宫颈癌筛查研究发布。该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乔友林主持,为解决全国适龄女性的宫颈癌筛查难题迈出关键一步。
宫颈癌筛查和接种HPV疫苗是防治宫颈癌的两个主要途径。2019年,农村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宫颈癌筛查工作的连续性得到提升。据赵方辉介绍,目前,我国约有1/3的女性参加过宫颈癌筛查,并有约1000万女性自费接种了HPV疫苗。
然而,当前中国仍面临着宫颈癌总体筛查覆盖率低,大规模筛查所采用的产品和技术落后,基层服务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监管和评估措施,偏远地区妇女的筛查可及性差等现实问题。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尚未遏制宫颈癌快速增长的趋势。
此次研究显示,为了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中国需要在2021-2035年间增加对宫颈癌预防的投资,并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率。与维持现状相比,该优化路径将在2021至2100年多挽救1.16亿的质量调整寿命年(相当于额外使1160万女性完全健康地生活10年),并额外避免约751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和253万宫颈癌死亡病例。研究显示,只要我国从2021年开始沿着该路径前行,便可在2047年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
此前,多位专家曾呼吁尽快实现我国适龄女孩HPV疫苗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对相关建议提案答复中表示,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HPV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进行统筹研究,逐步推广适龄人群HPV疫苗接种。下一步将推动试点先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更灵活的疫苗接种筹资方式和接种政策,逐步推广HPV疫苗适龄人群免费接种,为国家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经验。
哪些女性是宫颈癌高危人群?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资料显示,99.6%宫颈癌因HPV感染引起。之前感染过HPV病毒或者那些正在感染的人群,还有一些长期有宫颈疾病的女性,都相较于其他人有着更高患宫颈癌的概率。
2、多性伴侣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性伴侣数≥10个者在宫颈癌新发病例中占36%,说明多个性伴侣与宫颈原位癌及宫颈癌均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因为精子进入阴道后产生一种精子抗体,这种抗体一般在4个月左右方能完全消失。如果性伴侣多,性交过频,则会产生多种抗体(异性蛋白),所以更容易患宫颈癌。
3、早婚多育者
北京市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显示,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结婚者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妇女高10倍以上。
4、年龄20-50岁的女性
20岁以前的女性患宫颈癌概率较低,20—50岁宫颈癌高发,50岁以后发病率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5、宫颈不典型增生者
特别是中度和重度患者,若不积极治疗,也可能转化为宫颈癌。此外,口服避孕药、吸烟及低收入者也是宫颈癌高发人群。
远离宫颈癌做好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接种HPV疫苗,最高可预防90%以上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癌。主要适应人群:二价疫苗:9~45岁女性,四价疫苗:20~45岁女性,九价疫苗:16~26岁女性,妊娠女性不能接种。同时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生殖道感染等。
二级预防
21岁以上的女性或者有性生活3年以上的女性,提倡每2年做1次宫颈细胞学或TCT检查的宫颈筛查,如果以上检查发现高危型HPV阳性或细胞学异常,需要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取子宫颈上的组织,做病理组织学诊断,以判断宫颈是否有癌前病变。
三级预防
对宫颈上皮高级别病变,应该正确、及时干预,如采用宫颈锥切等,判断是否为更严重的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或存在宫颈早期浸润癌、宫颈浸润癌等,一但确诊宫颈有癌前病变,或者任何期的宫颈癌,应由妇科肿瘤医生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专家表示,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性交后出血,阴道排液表现为白带增多、或浆液性、脓性白带、米汤样血性恶臭白带,持续腰骶部或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女性要及早筛查和治疗。
日常生活中,高危人群适当补充抗癌营养也很重要,例如俄罗斯肿瘤医生推荐的药用真菌白桦茸。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又称桦树茸、桦树菇、西伯利亚灵芝。据科普专著《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记载,有研究报道称桦褐孔菌醇能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并以早期凋亡细胞为主,随着桦褐孔菌醇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率明显增强。
白桦茸水提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S3也有一定的活性,当白桦茸水提取物浓度在 10-2000μg/mL时,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白桦茸含有多糖类、三萜类、甾类、多酚类、黄酮类化合物及木脂素等超过200种有效化学成分,药食两用,是国际医学界广泛认可、极具开发潜力的大型药用真菌之一。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央广网、家庭医生在线、上游新闻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