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早期筛查缺乏认知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人数位列恶性肿瘤第三位。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约38.8万例,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约为18.7万人。
“调查发现,得病前,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知识;97%的患者未做过肠镜筛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肠镜筛查的原因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肠镜筛查。”专家指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对疾病各方面的认知水平低,很多出现了症状才去医院检查,一检查就是中晚期。
数据显示,85.8%的被调查患者首次就诊原因是发现便血、严重腹泻或腹痛等疑似症状,7.3%的患者是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异常,仅6.9%的患者是体检时发现疑似症状。这也导致大部分患者首次确诊时已到了中晚期。
调查结果显示,首次确诊时,83%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处于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等部位的转移。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发生转移的患者较多,给治疗和预后带来很大挑战。“要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认知,增强早筛意识,进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专家指出。
患结直肠癌的这5个因素
1、饮食不当
很多胃肠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发的,例如进食不洁食物可以引起胃肠炎甚至食物中毒;进食带有霍乱弧菌的食物可以引发霍乱; 进食带有伤寒杆菌的食物可以引发伤寒病;进食带有痢疾杆菌的食物可以引发痢疾。此外,就算食物干净,进食太多也会引起消化不良。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食用后使肠内的胆酸、胆固醇含量增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此两种代谢产物可能成为大肠癌的致病物质。
2、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物。而大肠癌的形成与大肠息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结肠息肉者的发病率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除了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外,大肠息肉还可分为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又称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3种。
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据估计大约3%~5%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大肠癌。
4、遗传因素
大约5~15%的大肠癌是遗传的,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大约占大肠癌1%~2%;另一种遗传性大肠癌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约占大肠癌的4%~13%,此病肠内息肉不多,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
5、其他因素
有学者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与大肠癌发病相关。多种癌症(包括大肠癌)与哂、钼、钙的摄入量呈负相关。还有研究表明,长期或经常处于坐位的职业类别人群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是一些体力活动较大的职业类别人群的1.4倍,缺少体力活动可以增加大肠癌的危险性,肥胖与大肠癌亦有相关的研究。
结直肠癌有哪些早期信号?
1、便血
便血是肠癌早期最明显的症状,但不是肠癌的特有症状。内痔、肠息肉、溃疡性结直肠炎等许多疾病也都有便血症状。当便血 较多时,颜色鲜红,经药物治疗无效,就应该警惕有肠癌的风险。
2、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正常排出的便呈圆柱形,假如肿瘤在肠腔内,压迫便 ,那么排出的便 往往变细,形状呈扁条状、槽沟状、细条状等,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结直肠癌患者排便次数可能增多,但每次排多,有时会排出一些粘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也有的可能出现既秘又腹泻的情况。
3、腹胀、腹痛
由肠道功能紊乱,或者肠道梗阻而致,不适部位一般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还有渐渐加重的趋势,甚至表现为无规 的绞痛。
4、腹部肿块
肠癌的癌肿发现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腹部肿块,其发生率约为 48%~80%,肿块坚硬,大小 等,也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腹部出现肿块也可能是肿瘤本身,或者是肿瘤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黏结的肿块。
5、贫血、消瘦
肿瘤阻塞,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随着肿瘤扩散浸润加重,肿瘤表面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可导致贫血、低热、乏 、消瘦、浮肿等表现。所以,如果一段时间 ,出现无缘无故的消瘦,就要警惕。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中国青年报、搜狐网、腾讯网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