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的立冬习俗
1、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热,属火,能补元助阳,治疗体虚瘦弱,可御寒益气,安心止惊,有很强的营养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为鲜美。我国除了塞外边陲,如内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开始吃羊肉,到立春为止。如浙江的长兴等地,农历八月就已经设店,宰羊出售。有民谚道“月初一,羊开刀”,一直到过了除夕才停止售卖。
2、冬酿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3、腌火腿
立冬之后本该进入传统的农闲时节,但金华人却异常忙碌,纷纷动手腌制火腿。据了解,腌制火腿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立冬前后是最佳时期。金华火腿从立冬开始选择鲜腿到次年八九月产出成型的火腿,中间要经历上盐、整形、翻腿、洗晒、风干等二十八道工序,时间跨度十个月。
4、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5、热补
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立冬要吃的是鸡鸭鱼肉,因为天气逐渐的寒冷,人们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而肉类是富含蛋白质的,所以认为吃肉是最好的选择。中医认为,立冬进补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等。
6、冬泳
过去立冬,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今天,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此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养生有哪些诀窍?
1、注意防寒保暖
立冬后,人体的四个部位:后背、肚子、头部和关节最需要保暖。护后背,穿得暖为啥还咳嗽,后背受风,凉后伤肺所致。护肚子,吃得好为啥拉肚子,外出露个肚子,被风伤及脾胃。护头部,脑袋为何总鼓着痛,“诸阳之会”的头部,戴帽子保暖。护关节,一打球为何就抽筋,冬天运动时,关节要充分活动开。
2、多温热少寒凉
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温补。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生姜炖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多温热少寒凉:天冷的时候,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入,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3、早睡晚起护阳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季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夜生活丰富,睡觉过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许多老人喜欢天不亮就起床出门晨练,这在冬季是不适宜的。早晨气温低,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碍增加,血压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老人晨练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溢血等意外情况。冬季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见太阳才运动”。
4、运动别太剧烈
加强体育锻炼,多去户外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健身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耐寒及抗病能力。初冬清晨往往多雾,雾粒中夹杂有多种有毒、有害物体,尽量避免清晨出行、锻炼。立冬过后就是冬天了,立冬后要如何进行锻炼呢?立冬后,由于气温的降低,大家便显得没有了活力,但冬季却是养生的好季节。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
5、温补常喝白桦茸
据《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介绍,白桦茸是中老年人的食疗佳品,含有的多糖体、三萜类物质等能有效活化免疫系统。白桦茸其性温、味淡,能滋补强壮,具有强心、益气、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微循环、降血压、降血脂作用,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明显降低血液黏度。它也具有镇静、安神作用,能改善神经衰弱人群的睡眠。立冬后常喝白桦茸,可以给予身体全面滋养。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央视网、人民日报、新浪网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