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新发患者30万例
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成为我国高发肿瘤之一,每年新发患者约30万例,高峰年龄段为45至59岁,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专家表示,目前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其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更容易患乳腺癌。
乳腺癌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至10%的乳腺癌是家族性的。如有一位近亲(母亲、姐妹)患乳腺癌,患病危险性增加1.5至3倍,如有两位近亲患乳腺癌,患病率将增加7倍。
患病几率更高的是携带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BRCA-1、BRCA-2的人,有60%左右可能性会发病。但大家不要过于紧张,携带这个突变基因的人非常少,即使在乳腺癌患者当中也不超过10%。
除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未婚、未育、未哺乳等广为人知的高危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同样高危——雌激素水平相对比较高。比如来月经很早,不到12岁就来月经了;或绝经很晚,大于55岁才绝经;外源性补充雌激素相关药物或保健品、长期服用避孕药也是高危因素。
另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胸部放疗,长时间的焦虑、抑郁或者严重的创伤,过量饮酒、长期缺乏运动、过于肥胖等也都可能会导致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
乳腺癌早期有4个异常症状
1、乳房出现肿块
乳腺癌的一个早期症状,那就是乳房会出现肿块,这些肿块会导致乳房局部出现隆起,并且隆起的皮肤和其他的皮肤也有所差别。很多女性都会忽视这一症状,认为乳房里有肿块是因为乳腺增生,所以也就错失了治疗的良机。在了解这一症状也有可能是乳腺癌的时候,就要注意自我检测,时不时地摸一下自己的乳房,出现肿块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2、乳房出现皮肤的凹陷
平常的乳房应该是浑圆且饱满的,皮肤很是光滑,不会出现凹陷的情况。但是如果是得了乳腺癌,因为肿瘤侵润悬韧带,会造成乳房皮肤出现凹陷。但是乳房皮肤出现凹陷并不一定是乳腺癌,也有可能是乳房的慢性炎症,还是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方能确诊。
3、乳房的皮肤出现异常
得了乳腺癌之后,乳房的皮肤除了凹陷以外,皮肤也会出现一些异常,像是橘皮一般的皮肤变化就很是典型。这种症状也比较明显,也是人们能够掌握的乳房变化,如果得知这是乳腺癌的症状,便能及时的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才是针对癌症最好的选择。
4、乳头和乳晕出现异常
在受到乳腺癌侵袭的时候,如果乳头下方长有肿瘤,会造成骨头的牵拉,导致乳头的凹陷,也会使乳头不在正中的位置逐渐偏斜。另外有的女性也会出现乳头乳晕溃烂的情况,非常的疼痛,有时还会发生溢液。也有部分女性乳头会结痂,或者伤口反复不见好的情况。这些都是乳头和乳晕出现异常的情况,女性要重视起这一点,这也证明了及时作出自我检查,及时作出正确反应的重要性。
专家表示,乳腺癌筛查可有效帮助患者做到早发现,一般建议每年一次。同时,建议女性朋友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查,月经来潮后7至10天自查,发现异常包块尽快到医院就诊。
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乳腺癌?
1、适当运动,保持体重
成年女性体重增加是乳腺癌明确的危险因素。不经常锻炼身体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要比平时积极锻炼的女性高25%左右,尤其是绝经之后的女性,身体活动不足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更显著。有研究显示,绝经后每周步行7个小时的妇女比每周步行3 小时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低14.0%。因此一定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合理体重。
2、戒烟限酒
烟酒消费和很多肿瘤都有关系,乳腺癌也不例外。饮酒早已被确认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而且随着饮酒频率、时间和饮酒量的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逐渐增高。吸烟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龄越长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亦随之增加。对于绝经后妇女,主动吸烟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且存在明显剂量反应关系。
3、健康饮食,补充抗癌营养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低脂饮食对乳腺癌有预防作用,食用低脂肪食物会使女性死于乳腺癌的风险降低21%。低脂饮食、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水果蔬菜、维生素C、D以及药用真菌白桦茸等,对防癌抗癌有一定保护作用。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开展的试验研究发现,白桦茸提取物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有非常显著的杀灭作用。
4、保持良好心情
精神心理因素与乳腺癌发生有一定的关联。不良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都可能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免疫力下降。性格内向、经常感觉心情压抑和焦虑,工作压力大的女性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可能提高1-5倍。中医理论也认为,乳腺癌是“由于忧郁思虑,积想在心,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痞塞结聚成核”。
5、慎用激素替代
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是针对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水平低下而采取的治疗措施。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过多暴露于雌激素密切相关,女性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和乳腺癌发生率呈正相关。对于绝经前女性,体内血清孕激素水平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对于绝经后女性,体内血清孕激素水平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环球网、澎湃新闻、家庭医生在线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