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不会通过日常生活传染
“癌症本身不会传染。”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表示,从发生的机制来看,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组织细胞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生长、增殖等是有序的,不会发生混乱。但当人体长期接触致癌因素,如化学致癌物、放射线、某些细菌和病毒后,会引起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失控,这些失控了的细胞也就是癌细胞,癌细胞在体内“疯长”,形成肿块(或肿瘤)。
“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慢性病。”王东林说,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不过导致癌症发生的病毒和细菌会传染。特别要注意的是,家庭成员间因为长期生活,可能会被同一致癌因素或诱因影响导致“家庭癌”的发生。
理论上,癌症如果发生传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患者的癌细胞能够进入健康人的体内以及癌细胞能够在健康人体内存活和生长。首先,癌细胞体积很大,很难通过日常传播途径比如呼吸、饮食和接触等途径进入正常健康人体内;其次,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和消灭外来的侵入者,即使癌细胞通过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健康人体内,也会被免疫系统清除掉。
王东林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例癌症传染的临床报道。而实践中,肿瘤医院里长期与癌症患者接触的医生和护士,癌症发病率并不比一般人高。因此,可以确定癌症不会通过亲吻、接触、性、共用餐具等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行传染。
滴血验癌可发现50多种癌症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3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4000人的血液样本,开发出一种新的验血方法,可在癌症症状出现之前准确鉴定出50多种癌症。更重要的是,该方法还能识别出12种特别危险的癌症,包括通常到晚期才能诊断出的胰腺癌。
全球有很多团队正殚精竭虑开发可识别癌症的血液检查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称为“液体活检”。在最新研究中,美国癌症治疗公司“美国肿瘤”(US Oncology)的研究人员米歇尔·赛登及其同事基于对垂死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DNA进行测序,开发了几种验血检测癌症的方法。
该团队发现,在大约一百万个位点寻找甲基化模式在筛查癌症方面最有希望。甲基是细胞添加到失活基因中的化学标签,癌细胞都具有异常的甲基化模式。研究人员用1500名癌症患者和1500名未进行癌症诊断的人的血液样本来训练机器学习系统,然后使用该系统分析了650例癌症患者和610例非癌症患者的血液样本。
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系统在鉴别出癌症方面的特异性为99.3%,这意味着仅0.7%的非癌症患者被误认为罹患癌症。塞登说:“特异性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希望对健康的人发出错误的预警信息。”
而真正的阳性率——检测到癌症的比率取决于癌症的恶化程度。对于12种最致命的癌症来说,第一阶段的真实阳性率为39%,第二阶段为69%,第三阶段为83%,第四阶段为92%。而对于所有类型的癌症来说,相应的比率分别为18%、43%、81%和93%。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更大范围人群身上验证这一方法。
发表本研究论文的杂志的编辑、法国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的法布里斯·安德鲁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是开发易于使用的筛查工具的第一步,提前发现癌症风险,每年可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超声波生物传感器追踪肿瘤
据外媒报道,超声波已经成为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随着人体对药物或疾病的反应,超声波能否提供更详细、更动态的图像?澳大利亚科学家利用该技术开发了他们所谓的世界上第一个超声波生物传感器,并表示这种传感器可用于以较低成本监测肿瘤或揭示中风的影响。
可以植入体内的微小、无毒的生物传感器可以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关不同身体过程的全新视角。这些可能是电池供电的设备,通过皮肤检测微妙的运动来跟踪呼吸和心率;也可以是其他设备,通过监视周围的组织来揭示人体对植入的假体的反应。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科学家则着手开发一种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通过超声波监测体内的药物水平和生物分子。如今的超声成像依赖于由充气微气泡组成的造影剂,然而这些造影剂最多只能工作20分钟左右,所以该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更大持久力的解决方案。
这导致他们开发出由涂有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的二氧化硅核组成的纳米颗粒,这使得颗粒对pH值有响应。这些可以植入到组织深处,在其中pH值的变化会导致粒子刚度的变化,可以由体外的标准超声波扫描仪获取。这在模拟生物组织、小鼠尸体组织和活小鼠的凝胶体模中得到了证明。
研究人员认为,以这种方式监测肿瘤的pH值可以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来实时跟踪肿瘤对药物的反应,从而可以调整剂量以满足个体患者的需求。但是他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并指出纳米粒子可以适应跟踪更复杂的生物标记物,例如监测中风影响的氧气或与其他疾病相关的蛋白质。
科学家们现在将开始在实际的动物疾病模型上测试该技术。最终,他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够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从而消除对复杂的医院或实验室设备的需求,并为在偏远地区治疗患者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科技日报、网易、新浪网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