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高血压有哪些特点?
1、主要诱因有区别
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差,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由于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不少人需要加班加点熬夜工作,一日三餐靠外卖解决。这样的生活习惯背后,隐藏着许多高血压的诱发因素。睡眠不足,长期的工作压力,本身就增加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外卖常常是高油脂高钠盐,摄盐量过多是高血压的诱因之一,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肥胖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老年人患上高血压,除了饮食习惯不良,常常还与本身的机体老化相关。
2、血压数值有区别
很多年轻人在测量血压时,虽然舒张压偏高,但是收缩压却处于正常范围内,多数人以为不必在意,其实不然。相较于老年人,年轻人的主动脉弹性较好,缓解动脉壁压力的能力较强,因此收缩压不高,但外周阻力并未减轻,当心脏舒张时,舒张压升高依然会比较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变差,且病程延长,收缩压也会随之升高,最终导致高压、低压均升高的高血压。
3、症状有区别
年轻人高血压症状不明显,很多年轻人高血压并没有什么症状,或者出现某些轻微且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往往不会引起重视,常在体检中才被发现。青年高血压的患者因发病时间短,内脏功能受损较轻,但是血压波动较大,部分患者血压可迅速升高,发展为恶性高血压或形成耐药等顽固性高血压。所以年轻人高血压一定要早期发现,早期重视,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否则很容易发展成动脉硬化,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5坏习惯让年轻人血压升高
1、经常生气
年轻人如果平时总是出现负面情绪,有可能让高血压产生。情绪在波动的过程中,会导致身体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特别是在经常生气的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此时人的血压就容易波动。为了保持血压稳定,应该养成乐观向上的好习惯,及时调整个人情绪。
2、高盐饮食
现在年轻人应酬增多,长期高盐高脂饮食,进而增加高血压风险。正常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该控制在6克以内,如果已经有血压升高表现,食盐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5克以内。很多年轻人没有重视这个问题,饮食十分重口味,火锅、烤肉等高盐食物大量摄入,带来的负面后果就是血压明显升高。
3、吸烟喝酒
受烟草及酒精物质的影响,血管病变速度加快,血压也更容易波动。研究表明,酒精会直接损伤心脏的心肌细胞,导致其软弱退化,科学家在对酗酒者尸检时发现,心脏膨大,其重量是正常心脏的两倍。年轻人长期酗酒,是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不控制体重
年轻人饮食不规律,久坐少动,肥胖率越来越高。过度肥胖使体内脂肪物质大量堆积,脂肪堆积容易导致血脂异常,进而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弹性下降,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因此,在维持血压稳定过程中应该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将体重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5、频繁熬夜
高血压这种疾病的产生跟平时经常熬夜也有关系,而年轻人是熬夜最多的人群。在熬夜的影响下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甚至增加很多重要器官的负担,日积月累之后可能就会导致某些疾病发生。人在睡眠状态中血压会稳定一些,如果总是熬夜、睡眠不足,除了加速身体衰老、降低抵抗力之外,还有可能会让人的血压升高。
年轻高血压如何正确治疗?
专家表示,对于青年高血压患者要重视血压升高的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激活、交感神经激活、RASS系统阻断和RASS系统显著激活。根据这些血压机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选用RASS抑制剂、α或β受体阻滞剂。同时,除了控制舒张压之外,还要控制心率,监测靶器官损害是否能够得到控制,动态观察靶器官损害的进程。
其次,年轻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端正用药心态,遵守医嘱用药。青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普遍存在很多通病,例如高血压出现不适症状才服用降压药、年轻高血压患者担心用药太早或服药年限过长带来副作用而排斥用药、害怕对药品产生耐药性、不按医嘱服药,随便增减药物剂量、服用降压的时间不正确或不规律,这些误区都会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耗,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年轻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做好长期服用药物的心理准备。制定合理的用药时间,专家指出,一般建议患者在早晨起来测完血压后再服用降压药,这样药物的起效能够控制一天活动中的血压。如果患者夜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晨起血压高的话,傍晚就有可能需要增加服药的次数。
一般高血压的病程很长,而青年高血压的病程属于偏早时段。我国针对50万年轻高血压人群的调查研究显示,大约6-8成的高血压患者属于一级,病情程度不严重,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有效控制血压。
因此,年轻人预防高血压需从血压增高的机制入手。对于中国青年患者而言,最好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通过合理饮食控制、释放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合理的运动处方(运动强度、时间、密度的控制,运动时间避开血压高峰)等方式来改善血压,还可经常服用白桦茸等药用真菌辅助清脂降压。血压监测作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包括查体的血压数据、家庭自测血压、公众场所能够设置共享的血压监测设备等,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年轻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和关注度,降低高血压的危险,对高血压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39健康网、网易、健康界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