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焦虑情绪“爆发”
为了控制疫情,很多行业停工停产,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被迫隔离。即便是正常人,如果异地往来,也有被隔离的可能。
“我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了,我是年前辞职的,想要换一个更理想的工作,但现在无法找工作,没有收入,感觉到了人生最难的时候,很迷茫。”张先生说。
“我最近总是失眠,莫名的焦虑。”王女士说。她的孩子今年初三,成绩不理想,本想计划在最后一学期“冲冲刺”,现在只能上网课,王女士忧心忡忡。
今年大四的小李最近也异常焦虑,他一边要准备毕业论文、一边准备研究生复试内容,同时在网上关注着春季招聘的信息。“这几年毕业季找工作越来越难,今年可能更难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陡增,焦虑人群日益增多。疫情之下,焦虑症这种精神疾病或者紧张情绪更加显得突出。而这种情绪,已然呈现全球蔓延之势。
在美国,人们不仅要抢购生活物质,还要抢购枪支和子弹。韩国一教会集会带来数千名会员感染新冠肺炎,给周边人群带来极大压力。在意大利,有全球五大足球联赛之称的意甲面临停摆。
牛津大学研究得出,焦虑症是世界第一大精神疾病。美国患病率为6.64%,中国为3.03%。全球范围内,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人饱受至少一种精神或药物滥用疾病困扰。
抑郁、焦虑、双向情感症、进食障碍、酗酒、精神分裂......任意一种,阴影都会遮蔽生命中的阳光。
受复杂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以及攀比心理影响,Z世代和千禧一代都被誉为“焦虑的一代”,研究表明,他们比父辈和祖父辈更易焦虑。
认识焦虑症
焦虑症(anxiety),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panic attack)两种形式。
1、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极易误诊。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 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在当今社会,焦虑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出现的许多状况前,产生焦虑是合情合理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你大有裨益。如果你对潜在的失败、损失,或诸如此类的现实挑战毫无焦虑的感觉,那倒是出问题了。
在家面对疫情出现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是正常的,但过度的恐慌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出现恐慌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心理调节:
1、学会正视恐慌
在疫情发生后,我们首先要清楚恐慌的是什么?为什么恐慌?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出现恐慌往往是因为未知或无助。既然事件的发展我们无法掌控,那就坦然面对,坦然接受这种恐慌的情绪,因为适度的恐慌可以帮助我们规避风险,远离危险,更好的保护自己。
2、学会转移注意力
在家关注疫情的动态是必要的,这让我们更多的了解疫情,做好防护。但过多的关注一些负面信息,尤其是来历不明或未经官方认证的虚假信息,则会增加自身的恐慌情绪。适当的转移注意力,例如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瑜伽、找朋友微信或电话聊聊天,或者给自己制定一个工作计划,把每天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自己充实起来。
3、培养积极心态
例如疫情期间只能呆在家里,那我们就利用这段时间好好陪陪孩子,增进与家人的感情,好好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医护人员在一线抗击疫情,那我们就在后方给他们支持和鼓励,并且要坚定信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战胜病毒。
4、运用放松技术
当面对疫情出现恐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法、瑜伽、冥想、正念、音乐疗法等放松技术来调节恐慌情绪。
当然,如果在家面对疫情出现的恐慌让你感觉心慌气短、无助、没有安全感,甚至严重影响到睡眠,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以上,则请尽快就医或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新华网、新浪网、百度百科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