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气心脏病发作风险高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所以冠心病在冬季高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孙宏涛表示,寒冷会刺激冠状动脉,致其易痉挛收缩,若冠状动脉原有严重狭窄,则并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就增大。此外,寒冷会令人体的外周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增大,增加了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冬季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大、室内外温差大,还有很多北方老人有去南方进行“候鸟式”迁徙避寒的习惯。孙宏涛说,由于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处理突发情况能力有限,突发温度变异会带来人体相应变化,例如血胆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则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内较大的温度变化可以导致心脏病发作。
“高血压患者在冬季要尤其注意定期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波动,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绞痛的发生。”孙宏涛建议,在气温骤降及季节更替时,高血压患者务必要加强血压的自我监测,密切关注血压值,警惕因外界温度变化所致的血压急剧变化。如果发生血压值急剧升高,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随意用药酿成危险。
此外,针对准备在冬季由寒冷地区到温暖地区居住、休闲旅游的中老年人,孙宏涛建议,应该在出发前全面接受体格检查,有心脑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者应遵从医生的指导。
心脏病发作前有哪些症状?
1、胸部不适和焦虑
胸口闷痛是心脏病的主要表现。另外病情发作前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感或对死亡非常恐惧。除此之外持续性咳嗽或者喘息,需警惕心力衰竭或肺淤血。
2、疲劳和头晕
持续性疲劳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因为心脏供血量减少,让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疲劳。另外因为心脏供血功能减退,流向大脑血液减少,当心脏病发作时可出现头痛头晕或意识丧失。
3、食欲不振
当心功能不全时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减少或者导致静脉血回流不畅。若出现胃部不适或食欲下降时,需警惕心脏病。
4、呼吸急促
若出现呼吸困难,排除阻塞性肺病和哮喘外,需警惕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发作。大部分人活动后会有气短的情况,一般适当休息后就能缓解。若稍微活动就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说明心脏供血不足。若是呼吸急促伴有胸痛,那可能是心脏病。
5、身体虚弱
心脏病发作前出现莫名其妙的虚弱,这主要和心脏供血减少有关。另外心功能不全时静脉血液回流也可受到阻碍。左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肺循环淤血,右心功能不全时会让腿部、腹部或脚踝部水肿以及体重突然增加。
6、莫名其妙的出汗
当全身各个器官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时,会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加快心跳速度,收缩皮肤和内脏血管,扩张冠状动脉,升高血压。另外也会舒张小支气管,减弱胃肠道蠕动,减少唾液分泌而且让大量汗液流出。
7、身体部位疼痛
心脏病发作前胸口有明显的疼痛感,疼痛会放射到肩膀背部下巴和手臂部位。另外当出现不规则或者快速脉搏,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需警惕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若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引起脑卒中或猝死。
常做八件事,血管不添堵
1、喝够水
机体缺水时,血液黏稠度会升高,血流阻力加大、流速变慢,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加,会间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早上6~9点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高峰期。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晨起后要及时补水,建议喝100毫升左右的温白开水。
2、吃得健康
高油、高盐、高糖等重口味饮食,会使血液变得黏稠,加重血流负担。建议生活中注意饮食平衡,多吃果蔬,少吃油腻、刺激、辛辣的食物。大家平时可以常吃些天然的“化栓食物”,比如黑木耳、生姜、大蒜、洋葱、绿茶等。
3、血压稳
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都会直接导致血栓形成和脱落。高血压患者要稳定血压,不要突然停药或擅自增减药量。
4、不熬夜
熬夜容易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建议规律作息,每晚11点前睡觉。
5、少烟酒
烟酒是血管的克星,研究发现,吸烟酗酒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远离烟酒是保证血管健康的关键。
6、心情好
笑能释放压力,保护血管内皮,让血液循环更顺畅。心情放松时,血压也会相对稳定。
7、多走路
运动能增强心功能,达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目的,多走路就是不错的选择。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避免血栓形成。建议每天快走30分钟,以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为度。
8、常喝白桦茸
白桦茸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珍稀药用真菌,具有降血糖、防癌抗癌、清脂降压等健康作用。据科普书籍《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介绍,白桦茸提取物可以改善细胞内脂质堆积现象,降血脂;白桦茸黑色素具有清热解毒、软化血管、下淤血、消浮肿等功效,可用于防治高血压。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新华网、人民网、家庭医生在线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