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脂肪肝?咋引起的?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30~40岁的男性中,有1/4被确诊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已成为中青年男性健康的头号杀手。
专家指出,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
那么,脂肪肝有哪些病因?
1、长期大量饮酒
这是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乙醇对肝细胞直接的毒害作用,可以影响到肝细胞对脂肪的代谢。
2、营养过剩,长期不运动
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能量摄入过多,久坐不运动,能量无法代谢掉,久而久之在体内瘀积下来也会导致肝的脂肪沉积,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
3、营养不良
脂肪肝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瘦的人也有脂肪肝,这是由于缺乏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从而影响肝内脂质代谢,导致肝细胞的脂肪不能正常代谢出去。
4、糖尿病
约有半数2型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的利用,脂蛋白合成也出现障碍,于是在肝脏内转变成脂肪并在肝内存积。
5、其他
有些药物会引起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引起脂肪肝,细菌病毒感染会出现脂肪肝等。
脂肪肝有哪些早期征兆?
1、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脂肪肝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长时间食欲不振,除了怀疑胃炎以及其他疾病,也应考虑到脂肪肝的可能。
2、恶心、呕吐、腹胀
轻度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可伴有恶心欲呕、厌油、上腹饱胀等不适。恶心的症状常常单独出现。
3、疲倦乏力
中度以上脂肪肝可以有倦怠、易疲劳的表现。
4、蜘蛛痣
它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经常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膀等部位。直径可从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检查时用指尖或棉签压迫痣的中心,其呈辐射状的“小血管网”即可褪色,去除压力后又会出现。最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但在一些脂肪肝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
5、维生素缺乏症
脂肪肝时由于脂肪堆积合并饮食中维生素缺乏,那么人就易出现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临床可见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淤斑、角化过度等。少数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
6、内分泌失调
重度脂肪肝人群中有人可以有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月经过多、闭经,病人体重减轻或增加等表现。
7、黄疸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渗入组织,将巩膜、黏膜和皮肤染成黄色所致。脂肪肝时黄疸类型常为肝细胞性,该型黄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脂肪肝病人会出现轻度黄疸,在肝内脂肪被清除后黄疸即消退。
远离脂肪肝,做好这5点
专家指出,脂肪肝的治疗光靠药物未必理想,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饮食。治疗脂肪肝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善生活方式,不仅要控制脂肪饮食,还要加强锻炼增加脂肪的消耗,具体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改善治疗。
1、找出病因
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营养过剩、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使体重恢复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总之,去除病因才有利于治愈脂肪肝。
2、调整饮食结构
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鲜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3、适当增加运动
促进体内脂肪消耗。主要应选择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上下楼梯、打羽毛球、跳绳和游泳等,以运动时脉搏为100~160次/分钟,持续20~30分钟,运动后疲劳感于20分钟内消失为宜。
4、控制碳水化合物
应摄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禁食富含单糖和双糖的食品,如高糖糕点、冰淇淋、干枣和糖果等,以促进肝内脂肪消退。但是过分限制碳水化合物可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占总能量的60%左右为宜。
5、补充营养素
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利于肝脏贮存多种维生素。尤其应当适当补充硒元素,能让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达到正常水平,对养肝护肝起到良好作用。
此外,还可经常使用药用真菌白桦茸清脂护肝。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是一种主要寄生在白桦树上的药用真菌。据《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介绍,据相关研究,口服白桦茸多糖可显著降低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乳酸的含量。在实际研究当中,白桦茸调节血脂的同时兼有抗氧化的作用,二者相互协作。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家庭医生在线、寻医问药网、经济日报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