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受损带来6大健康危害
专家表示,肝脏受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六大危害。具体如下:
1、代谢功能
食物进入消化道后,淀粉和糖类会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会将一部分葡萄糖储存为糖原,以备日后利用。同时,食物中的维生素C、D、E、K、B1、B6等,也都在肝脏储存和代谢,人体95%的维生素A都储存在肝脏。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肝脏储藏的铁比体内全部血液中含有的铁还要多。体内含量很高的白蛋白也主要在肝脏合成。因此,当肝脏功能长期或明显受损时,人体各方面代谢会产生异常。
2、解毒功能
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某些代谢废物或肠道细菌的腐败产物及服用的药物等,经肝脏处理,有毒物质会变成无毒、毒性较小或易溶解的物质被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为解毒。
3、滤过功能
激素合成于内分泌器官,以微量调节各种人体功能。大多数激素在肝内发生化学变化并排出,如甲状腺激素、雌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都在肝内进行代谢,所以肝病较重时会出现激素水平失衡。
4、免疫功能
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吞噬、 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抗原, 调节免疫功能。
5、凝血功能
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且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肝脏损伤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程度相平行,严重时会导致出血甚至死亡。
6、胆汁生成和排泄
肝细胞会生产胆汁,然后将其运送至胆囊蓄存,在胆囊内浓缩之后被排到小肠,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
此外,肝脏还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等功能。临床中常见的水钠在体内潴留,出现水肿、腹水等,就是因为肝脏受损后,对钠、钾、铁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引起的。
肝好不好?6个信号提示你
1、面部粉刺增多
有些人认为,粉刺增多是因为上火或内分泌失调所致。其实,肝功能不好也会导致人们面部粉刺增多。这是因为肝脏具有调节黄体荷尔蒙平衡的功能,如肝脏受到伤害,黄体荷尔蒙失衡,进而促进皮脂分泌,引起面部粉刺增多。
2、黄疸
肝不好的人一般会出现黄疸的症状。这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导致的,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严重时,尿液、唾液、泪液也会被黄染。
3、易感疲倦
易感疲倦、身体乏力、精神不振等都是肝不好的常见症状,因为肝细胞受损后,可导致血清转氨酶等酶类增高,而胆碱酯酶减低,就会表现为乏力、疲倦、嗜睡等症状。
4、脸色暗沉发黑
肝脏对铁的代谢起重要作用,当肝脏受损,肝细胞遭到破坏后,肝细胞内储存的铁就会流出血管,使血液中的铁含量增加,导致脸色暗沉发黑。倘若觉得自己皮肤越来越差,就要警惕是否为肝脏受损。
5、指甲表面出现横纹
如果指甲过白或慢性贫血有可能是因为肝脏、肾脏出现病变。倘若是指甲上出现凹凸不平或出现横纹,可能是肝脏不好的征兆。
6、食欲减退 身体消瘦
当肝脏出现病变,其会引起身体其他系统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如消化功能异常,此时身体容易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久而久之必然引起身体消瘦。
生活中哪些习惯预防肝病?
1、远离霉变食物
研究表明,发霉的食物常被霉菌污染,产生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对肝脏伤害最大,极易诱发肝癌。最易受霉菌污染的食物有花生、玉米、大米、高粱和花生油。一些生活节俭的人把面包、水果等食物发霉部分去掉,剩下的继续吃,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霉菌产生的细胞毒素会在食物里扩散,光凭肉眼很难估计扩散范围有多大。
2、多喝水
我们都知道经常喝水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可以促进身体身体血液的新陈代谢,并且消化胆汁的分泌,从而减少身体排泄出的毒素对肝脏的伤害。
3、在喝酒前吃点东西
在平时最好不要喝酒,如果必须要喝那在喝酒前要多吃些食物,因为把食物吃进去后它们会在胃黏膜以及肠胃黏膜形成一层保护膜,不仅能够保护肠胃,还可以减少酒精进入肠胃,从而降低肠胃对酒精的吸收,避免过多的酒精代谢物进入肝脏部位后损害到肝脏。
4、保持心态的平和
有很多肝病患者在平时经常会出现情绪不稳的状态,这也是导致肝病出现的原因。由于现在生活中很多人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导致自己情绪也容易被影响到,也让自己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就出现身体疾病。所以,在平时要让自己情绪稳定,并且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降低肝病的发生率。
5、按时睡觉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熬夜通宵,而熬夜通宵是最伤身体的,尤其是对肝脏的损害。所以按时睡觉是很重要的,早睡早起,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样才能让自己身体各方面得到修复。
6、常喝白桦茸
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是一种主要寄生在白桦树的药用真菌,有效化学成分达200多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介绍,真菌多糖具有解毒保肝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促进肝细胞内的蛋白质、RNA 合成,提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以及增加肝细胞内糖元含量,从而降低各种有害物质对肝脏的损伤。因此,日常生活中经常冲泡饮用白桦茸,有助肝脏健康。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人民网、寻医问切网、家庭医生在线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