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记载,目前已发现的白桦茸有效化学活性成分已高达215种,主要报道的有多糖类、三萜类、甾类、多酚类、黄酮类化合物及木脂素等成分,其中大部分化合物已经成功从白桦茸中分离出单体并鉴定结构。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白桦茸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NO.1 多糖类成分
日本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白桦茸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糖,其中最主要的是β-葡聚糖或非水溶性多糖,均证实具有良好的抗癌、降血糖、免疫复活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扩散、防止癌症复发;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放射线疗法与手术的副作用,日本的研究人员高度评价白桦茸。
对灵芝研究多年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李艾莲研究员表示,经过检测,白桦茸中的多糖含量很高,而超氧化岐化酶含量则是灵芝的55倍,这很好的解释了白桦茸具有提高免疫力的药理模型。目前,多糖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已被全球医学研究所证明。
据白桦茸研究文献记载,研究人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白桦茸水提物中的多糖主要成分是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等。专家表示,白桦茸多糖是白桦茸的主要成分,它在增强免疫力方面的功效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NO.2 萜类成分
萜类化合物是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由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结构类型丰富,普遍存在于单双子叶植物、动物、海洋生物、菌类中。研究表明,白桦茸中含有大量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物质是白桦茸的主要化学组分,在有关白桦茸化学成分的报道中,大多数都属于羊毛甾烷四环三萜类。大量药理实验证明,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调节血管系统、调节机体免疫、抗衰老、保肝、解毒、镇痛、消炎、抗菌等诸多药用功效。
研究人员利用95%乙醇提取法从白桦茸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10余种萜类化合物,包括桦褐孔菌醇、桦褐孔菌酸、栓菌酸等。
NO.3 甾(zāi)体类成分
甾体类化合物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物中,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在医药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甾体类化合物包括植物甾醇、胆汁酸、C21甾类、昆虫变态激素、强心苷、甾体皂苷、甾体生物碱、蟾毒配基等。
甾体化合物在结构上有一共同点,即具有环戊烷多氢菲的基本骨架结构,此外在环戊烷多氢菲母核上通常带有两个角甲基(C-10、C-13)和一个含有不同的碳原子数的侧链或含氧基团如羟基、羰基等。“甾”字形象地表示了这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据研究论文《桦褐孔菌中多糖类和甾体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研究人员同时选择小鼠巨噬细胞为体外细胞抗炎模型,从而追踪主要有效化合物并揭示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追踪主要有效化合物并揭示化合物的抗癌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甾体类物质对前列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
NO.4 多酚类成分
多酚类化合物因具有多个酚基而得名。具有抗氧化、强化血管壁、促进肠胃消化、降低血脂肪、与增加身体抵抗力,并防止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作用;还能利尿、降血压、抑制细菌与癌细胞生长,及帮助消化。多酚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越来越受科学界的关注。
利用不同提取溶剂,可以从白桦茸子实中提取到多种多酚类化合物,例如乙酸乙酯层多酚、正丁醇层多酚等。在白桦茸的水提物中,还存在一种高分子量水溶性木质素衍生物,以及低分子量的多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由于酚羟基的影响,为了避免酚类化合物在酶、水分和阳光等的作用下发生变质,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原料的干燥,以低温真空干燥为宜。
在《桦褐孔菌多酚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稳定性研究》的研究文献中,研究人员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桦褐孔菌多酚对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H、温度、紫外线照射时间对桦褐孔菌多酚清除羟自由基作用的影响小于对其清除超氧自由基作用的影响,桦褐孔菌多酚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较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更稳定。添加蔗糖、食盐和柠檬酸对桦褐孔菌多酚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影响不大,但对桦褐孔菌多酚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影响较大。
NO.5 黄酮类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它在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作用。此外,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降压、降血脂、保肝、解痉等生物活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白桦茸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影响总黄酮提取率的因素依次为:微波辐射功率>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微波辐射时间,较佳的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0%,料液比为1:40g/m L,微波辐射时间为120s,功率为352 W,在较佳提取工艺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最高提取率为4.96%。
此外,研究人员还从白桦茸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原儿茶醛、桑黄素A、桦褐孔菌素A-C、桦褐孔菌烷A-B、芥子醛、原儿茶酸乙酯、丁香醛、咖啡酸、反式桂皮酸等芳香类化合物。运用ICP-MS法分析发现,白桦茸中 Fe、Mg、Ca等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最为丰富。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及网络公开研究文献;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