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鼠疫?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
鼠疫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为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为传播媒介。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给人类带来沉重苦难,比如“明末大鼠疫”。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目前已大幅减少,但在我国西部、西北部仍有散发病例发生。
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主要通过病媒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1、病媒生物传播
在自然疫源地,病媒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跳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寄生在染疫动物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的感染。
2、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人在宰杀、剥皮及食肉时接触染疫动物,或接触鼠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时,病菌通过皮肤表面伤口或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
3、飞沫传播
此外,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病人在呼吸、咳嗽时释放出的病菌可以形成飞沫而短时间悬浮于空气中,此时他人吸入时也可造成感染。
鼠疫是古老的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可以使用多种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病人如果能够早期就诊,并得到规范有效治疗,治愈率非常高。可疑接触者也可通过预防性服药而避免发病。
鼠疫如何预防?
到目前为止,没有针对鼠疫的有效疫苗。不过,如果及时使用抗生素,可以防止鼠疫并发症和死亡。鼠疫预防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预防意识
由于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传播,担心的人近期出门可以戴上口罩,最好选择专业医用口罩;勤洗手,尽量不去人群拥挤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生活中多运动,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常喝药用真菌白桦茸,增强免疫力。
2、避开传染源
不要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严禁打猎、剥食动物,避免处理不明死因的动物。
3、防止跳蚤叮咬
跳蚤叮咬是腺鼠疫的重要传播途径,生活中可使用驱虫剂驱赶跳蚤。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外出野营、打猎、伐木个人作业时要注意束紧裤管,减少暴露,必要时使用驱避剂。
这两类人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症状:近期去过疫区或接触了鼠疫患者的。这两类人事后应隔离观察9天,期间若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任意一种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疫区旅游活动史,配合医生管理,采取措施或进行观察,切忌当成感冒发烧随意处理。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人民网、网易、腾讯网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