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为一类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是寄生在胃部、黏附于胃黏膜及细胞间隙的微需氧菌。虽然缺少全国的统计学数据,但国内医学界普遍认为人群中的感染率在5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在70%左右。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认为78%的胃癌可归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
首先,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往往都有胃炎,而国际学术界公认胃炎癌变过程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看上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离癌变还有五个步骤的距离,不过如果放任它不管,这个进程是不可逆的。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2014年出版的《京都胃炎分类》中记录,14岁到20岁的年轻人,在消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后,出现胃炎、胃溃疡、胃癌的数据都有明显降低。更具体的数据同样来自日本,每年日本的胃癌发病率有0.25%,而在中学生体检纳入幽门螺杆菌项目,并清除每一位感染者体内的细菌后,日本目前的胃癌风险降低到了0.14%。除掉它会大大降低胃病发生率,甚至减少患上胃癌的风险。
感染幽门螺杆菌或有三症状
1、胃酸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胃部当中的细菌比较多,胃功能势必会受到牵连。而比较常见的一个表现就是胃泛酸,胃部反酸烧心,可能不是因为吃坏了肚子,或许是胃在向你求救。
2、口臭
生活中,如果存在口臭的话,可能会带来不少的尴尬。平时跟家人朋友聊天不敢靠得太近;工作中与同事接触时,也害怕在他人心中的形象降低;跟爱人在一起时,更怕对方嫌弃自己。其实,除了口腔清洁不到位之外,出现顽固性的口臭,刷牙也无法缓解,大部分也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惹的祸。
3、腹痛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以后,因为胃部的消化吸收能力受到了损伤,胃部粘膜遭到破坏,胃部的问题就会相对比较多。而胃痛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吃了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之后,腹部的疼痛可能会让人难以忍受。
查出幽门螺杆菌需要治疗吗?
当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先不要慌,因为有的情况暂时是不需要治疗的,具体如下:
1、从幽门螺杆菌检查的结果来看
当检查结果幽门螺杆菌值大于8时,需要重视,及时进行药物等治疗,因为这时多数患者会有饱胀感、食欲不佳、嗳气等不适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继而发展成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而当检查结果幽门螺杆菌值小于8时,可暂时不要急着治疗,但是仍要引起重视,定期复查,密切监测,如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2、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年龄来看
如果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以先观察,因为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存在一定的“自发清除率”,再加上根除治疗,对症状的改善也不是很明显,还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利因素,因此不要着急治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如果出现消化性溃疡,就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而成年人,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
一般来说,已经出现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并有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有胃黏膜萎缩、糜烂等情况的患者,都要及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通常采用四种药物治疗,药物剂量大、时间长,其中包含两种抗生素,药物代谢对肝脏、肾脏有一定负担,还可能产生一些过敏反应。
预防幽门螺杆菌注意四点
1、健康饮食
幽门螺杆菌之所以如此的普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饮食习惯不好。总是喜欢吃一些高盐分的食物,过烫的食物,还经常喜欢吃一些油炸食品、烧烤、甜点,包括过多地喝咖啡和摄入酒精都可能会让你和幽门螺杆菌相遇。所以在日常饮食中,最好要避免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多吃绿色的蔬菜和水果,经常喝茶也可以减少它的出现。
2、适当的运动
现在的许多人都不喜欢运动,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更是不愿意锻炼。并且现在人的压力都比较大,经常会熬夜加班,身体也总是处于很劳累的一个状态,但是这样不注重运动,不注意身体健康,是很容易让幽门螺杆菌找上门的。因此还是要注意适量的运动,避免熬夜以及过度劳累,要注意生活规律,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这样才能为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3、做好个人卫生工作
幽门螺杆菌主要会通过消化道来进行传播,所以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工作,不要和别人共用碗筷,早晚要刷牙,勤洗手,不要大量的抽烟和喝酒,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的出现。
4、常喝白桦茸
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是一种寄生在白桦树上的药用真菌,具有防癌抗癌、抗氧化、抑菌抗病毒、增强肌体免疫力等作用。据《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介绍,白桦茸的菌核提取物:包括水、甲醇、丙酮、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在10mg/mL浓度下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84.1%。此外,研究表明,白桦茸醇提物能有效抑制MFC胃癌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发生,提高身体机能,调节荷瘤小鼠免疫功能有关,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网易、39健康网、三九养生堂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