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肺癌八大原因
1、吸烟
吸烟和肺癌依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吸烟是尼古丁直接造成对肺细胞的伤害,逐渐导致肺细胞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发生肺癌。而吸二手烟也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并且被动吸烟会比吸烟者更容易得肺癌。
2、职业性肺病
一些从事着毛纺、烟草、煤焦油、室内装修、化学制剂工作的人群,是肺癌的高发职业,因为职业的关系,这些人很容易患上矽肺,而一旦罹患矽肺,就有可能会转变成肺癌。
3、空气污染
这些近些年提出的,研究发现被污染的空气中弥漫着PM2.5,这是一种可入肺颗粒,而且,这种科技一旦进入肺泡是不会被排出去的,因此,随着这种颗粒在肺泡里不断的增加,就会导致肺泡被这种颗粒占满,而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导致肺癌的发生。这也是近些年,全球肺癌发病率持续走高的原因之一。
4、饮食因素
有一项研究发现,身体里缺少β-胡萝卜素的人,患上肺癌的几率更大一些,这是因为β-胡萝卜素可以更好的保护肺部的粘膜组织,增加黏膜的抗侵害能力,而如果这种成分减少,那肺粘膜就更容易受损,进而导致癌症。
5、肺部一些慢性炎症
如果常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或者是曾经患过肺结核的人,还有患过慢性肺炎的患者,因为肺部已经受损,转变成肺癌的几率会比较大。
6、和遗传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肺癌确实存在着一定遗传因素,往往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是肺癌患者,那他们的儿女就会更多机会患上肺癌。
7、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可能是所有患上癌症的人的最薄弱的,因为免疫力下降,才导致了癌细胞的趁虚直入,引发癌症。
8、油烟危害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做的饭菜里都会放很多的油烟,这在烹饪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油烟,而油烟当中含有一些致癌的物质。所以,女性肺癌的比例增加,和女性更多的奋战在厨房和油烟打交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5岁以上成年人每年做筛查
“有人问我,自己生活习惯好,不吸烟、早睡早起,为什么还会得肺癌?”张毅强调,引起肺癌的原因复杂,即便不吸烟,35岁以上的成年人最好每年做筛查,再退一步,至少40岁开始就要每年做筛查。
如果筛查发现了肺小结节,一定要到专业科室找专业医师判断。“有时肿瘤细胞会处于‘休眠期’,最开始长得非常慢,从肺小结节变成肺癌需要的时间不确定,但是一旦肿瘤细胞苏醒,则是成倍生长,发展迅速。”张毅称,临床中经常有患者问,什么时候肺小结节可能会转变成癌症,这个问题医生无法回答,有患者在查出肺小结节的8年后确诊为肺癌。因此,要早发现肺癌,只能靠每年的筛查。如果疑似肺癌,随访时间不能只是一两年,务必坚持每年随访。此外,还需警惕肺癌的3个早期症状。
1、咳血
咳血是肺癌患者最主要的一种症状反应,并且初期的患者就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因此,当人们发现自己有长期咳嗽且带血的症状之时,就需要注意了,必须要找到病因,切不可太过忽视。
2、胸部膨胀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他们还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即胸部微微膨胀变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症状,是因为在癌细胞的作用之下,患者体内性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出现异常增多的现象,而当这种激素堆积到胸部之时,就会引发胸部的膨胀。
3、疼痛
肺癌患者一般都会出现肺部疼痛的现象,这是癌细胞作用的必然结果。但是,有一些肺癌患者还会出现肩膀疼痛的现象,这是因为当癌细胞处于人体肺部的右上方之时,就可能连带着肺部的周边组织出现疼痛感,进而就会从患者肩膀的疼痛上表现出来。
预防肺癌从这五点做起
1、从现在开始戒烟
据调查,现今有超过10亿的吸烟者。流行病学数据证实,吸烟是引致肺癌的罪魁祸首。每天吸烟20根、烟龄超过20年的人,患肺癌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0倍。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处于被动吸烟状态,这样的女性患肺癌几率比常人高出6倍。
2、从环保入手
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预防肺癌,我们需要从环保入手。如选择符合标准的汽油、选用环保型室内装修材料、改善室内的通风环境,减少室内有毒物质的浓度、在雾霾天做好防护措施。
3、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肺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常在路边吃煎、炸食物的人,患肺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3倍。这是因为少数路边摊可能用劣质油,经反复高温加热的油冒出的烟中,有害气体浓度很高。在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禁忌,比如:宜多选择高蛋白、营养全面、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忌烟、忌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姜、花椒等;少吃油煎、烧烤等热性食物。
4、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研究表明,肺癌患者在发病前的不良心理因素是肺癌发病的重要致病危险因素之一。也就是说,肺癌发病与以下几种心理因素有关:精神长期受压抑,情绪不佳;人际关系紧张,如家庭内部、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紧张;不能自我调节情绪。
5、常喝白桦茸预防
药用真菌白桦茸是国际医学界普遍认可的抗癌物质,在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被应用于临床。据《探秘白桦茸--来自西伯利亚的药用真菌》一书刊载,从白桦茸中分离得到的多糖可以有效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白桦茸水提取物对肺癌小鼠与癌细胞自发转移小鼠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0%和25%,抑制作用较好。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人民网、新浪网、环球健康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