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求救的9个信号
1、极度疲劳
这种感觉不同于缺觉引起的疲乏,而是类似于患流感时的不适感,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患者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缺氧,心脏要不停地挣扎着向身体各部位输送氧气。
2、脚肿
脚肿的原因很多,包括怀孕、静脉曲张和服用某些药物等,也有可能是心衰。当心脏瓣膜无法正常闭合时,也会出现脚肿。与心脏相关的脚肿通常伴随其他症状,比如气短、疲劳。
3、走路容易累
如果你在攀爬、行走或做家务时,经常出现臀部和腿部肌肉抽筋,休息一会儿症状缓解,不要简单归咎于上了年纪或缺乏运动。这可能是外周动脉疾病的迹象,该病指脂肪斑块在腿部动脉中堆积,与心脏病风险升高有关。
4、头晕眼花
脱水、起身过猛、贫血时人会感觉头晕,心脏病也是诱因之一。这是由于动脉阻塞造成血压降低,或者心脏瓣膜出现故障而无法维持血压正常。
5、呼吸短促
爬楼梯时气喘吁吁,干一会儿活就上气不接下气,这既可能是哮喘、贫血或感染造成的,也可能是心脏瓣膜出现问题,影响其泵血能力。
6、抑郁
多项研究表明,抑郁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较高。当你发现自己最近情绪低落,感觉“心头蒙上一层阴霾,就像下雨前那种阴沉的天气”,应考虑有心脏病的可能。
7、偏头痛
偏头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这一发病率高达40%,可能是自主神经系统失衡造成的。
8、晚上睡着时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虽然这种现象有可能是脱水、低血压、低血糖、贫血和其他原因造成的,但心脏瓣膜有故障的人,晚上睡着时也能听见心跳声。尽管改变睡觉姿势能有所缓解,但千万不要忽视,应及时就医。
9、突然大汗淋漓、恶心、焦虑
这些是典型的惊恐发作症状,也可能预示着心脏病发作了。如果这些症状伴有呼吸短促、极度疲劳、胸痛(放射到背部、肩膀、手臂、颈部或喉咙),就需要立即就医。
检查、控制血脂很重要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中国现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患者约2.9亿,此类疾病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与此有关。其中,高脂血症(俗称高血脂)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危害极大,而且发病率高。不论是上班族还是中老年人,都需要定期做血脂检查,提早控制。
血脂是血液中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是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一般说来,临床中提及的血脂主要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主要来自食物,参与人体内的能量代谢,为生命的存在提供能量。胆固醇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包括维生素D等)和胆汁酸的重要原料。与甘油三酯不同,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人体细胞自身合成的,特别是肝脏细胞在胆固醇的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饮食控制是高脂血症的重要措施,但相比之下,饮食控制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更佳。
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其本质是人体大中动脉的管壁上出现了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长大,血管腔越来越狭小,最终堵塞血管,相关脏器缺血和/或坏死,形成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高血压患者平安度夏五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气温高,室内室外温差大,加之新陈代谢快,这个时节更是高血压的危险期,血压容易大起大落。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夏季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1、坚持合理饮食
夏季,人的消化道功能减退,食欲下降,水分丢失较多,高血压病人尤其需要注意。一方面饮食宜清淡,同时要均衡营养;另一方面,要经常补充水分,即使感觉不太渴也要常喝水。此外,早晚还可冲泡饮用一杯白桦茸,白桦茸为药用真菌,具有抗肿瘤、清脂降压、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尤其是从俄罗斯原装进口的西伯利亚白桦茸,运用了超微破壁粉碎、超临界低温萃取、低温真空干燥等现代化工艺,为纯度极高的白桦茸提取物,使用效果好。
2、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人们在睡眠中才会出现血压下降,所以应保持血压的昼夜规律。高血压病人夏天夜间睡眠质量下降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加重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因此一定要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3、避免忽冷忽热
有不少高血压患者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可一到夏天就不稳定,这与使用空调不当有关。尤其是刚从炎热的外部环境回家时,空调温度过低,一热一冷,血管会从本来的舒张状态一下子变成收缩状态,这就为血压升高埋下了隐患。建议高血压病人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室温最好保持在22℃~26℃之间,早晚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4、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夏季人体的消耗比其他季节大,高血压病人的活动方式也应适当调整,以静养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总是躺着休息不锻炼,而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以免因过度运动导致血压骤然升高。适合高血压病人进行的运动项目有打太极拳、健走、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放松精神,调节神经,扩张血管。
5、根据血压波动规律来服药
人的血压是波动变化的,一天中早上6点与下午6点血压最高,中午稍低,凌晨2点最低;一年血压变化的规律是夏天偏低。因此,高血压病人可遵医嘱调整用药,避免血压过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为人民网、网易、央广网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