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白桦茸原料资源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里拥有“海量”原始白桦林,且气候极寒、人烟稀少,储备着世界最多的天然野生白桦茸,左右着全球白桦茸原料市场格局,进而影响整个成品市场。
那么,国内白桦茸企业如何应对白桦茸原料瓶颈?如何唱好白桦茸产业化发展“大戏”?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主动与俄罗斯白桦茸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从原料资源抓起,或许为国内白桦茸产业振兴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无法人工培育 白桦茸资源短缺
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是一种主要寄生在白桦树上的药用真菌,俄罗斯民间古方。据学者考证,早在十六、七世纪,俄罗斯、波兰、芬兰等民间白桦茸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癌病房》中,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对白桦茸健康价值进行了介绍,白桦茸由此闻名世界。继俄罗斯之后,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日本等国家亦加入到白桦茸的研究行列。
“一些药用真菌已经能够人工培育,而一些药用真菌只能依靠野生资源,白桦茸便是后者。”研究白桦茸多年的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介绍说,白桦茸菌株主要寄生在白桦树活体上,不断汲取桦树养分而生长,直到桦树枯竭而死,白桦茸也因为这种寄生方式而得名。对于桦树而言,一旦被白桦茸菌株寄生就无法逃脱,是非要远离不可的“癌症”。而在护林员眼中,白桦茸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虫害”。
除了独特的寄生方式,白桦茸原料的产量也极其低下。以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出产的白桦茸为例,平均两万棵白桦树5年才能生长出一颗菌株,菌株生长10年以上营养成分才足够充沛,相较于我国东北次生林出产的白桦茸,西伯利亚白桦茸块型更大、质地更坚硬、颜色更深沉,生长年限更长。成分检测也表明,西伯利亚白桦茸中的有用物质含量也更高。
行业人士指出,国内白桦茸资源稀缺,加之原料质量无法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白桦茸相抗衡,导致国产白桦茸产品大多为粗加工产品,产品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相对较低,很难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在与国外白桦茸的品牌竞争中处于弱势。而白桦茸行业的标准缺失,也使得国内白桦茸企业各自为战,处于无序竞争之中。
跨境合作 创新工艺实现高效利用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老年健康消费的兴起,近年来,白桦茸成为全球健康行业的热点领域,除俄罗斯、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外,欧美国家也开始重视白桦茸产品的开发与消费普及。在欧洲,白桦茸被誉为呵护人类未来健康的“超级食物”,是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健康消费的新选择。
基于白桦茸的极高健康价值和消费潜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健康产业合作的良好氛围,2015年,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与俄罗斯知名白桦茸企业俄罗斯西伯利亚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达成战略性合作,双方共同投资在贝加湖畔的伊尔库茨克建设白桦茸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化生产基地,通过资本与技术输出,从源头上掌握白桦茸行业资源,助推白桦茸深加工技术创新。
“中俄研发团队共同开发的白桦茸产品,率先将超微破壁粉碎、超临界低温萃取、低温真空干燥等现代化工艺用于白桦茸有用物质的提取,产品粉末达到微纳米级,可以完全溶解于温开水,无任何杂质和沉淀,是100%水溶性白桦茸提取物。”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表示。
一系列现代化工艺的成功运用,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白桦茸的产品品质,有效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实现了白桦茸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白桦茸子实中的营养分成得以最大化保留。传统白桦茸的使用,通常将白桦茸原料切割成细块,用沸水反复冲泡、反复饮用,最后倒掉大量残渣。而白桦茸子实坚硬,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纤维素,传统产品形态与使用方法,使有用物质得不到充分释放,沸水温度过高还会降低白桦茸有用物质的活性,影响使用效果。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运用现代化工艺萃取,使白桦茸有用物质得到极限保留和利用,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可有效缓解原料稀缺导致的行业瓶颈。同时也为白桦茸健康应用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作为健康产品日常使用,满足特需人群需求,也可进一步分离出不同分子量的有效成分,用于医药品、特殊保健品等的开发。而俄罗斯西伯利亚白桦茸的成功引进,也将推动国内白桦茸行业技术升级,助力国内白桦茸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