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茸的发现与研究探索
白桦茸学名桦褐孔菌,为药用真菌,俄罗斯称之为chaga,俗称西伯利亚灵芝,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0°~50°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欧、日本北海道、中国黑龙江等高寒地带。作为一种药用真菌,白桦茸菌株寄生于桦树上,不断汲取桦树的养分而生长,最终导致桦树养分枯竭而死,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十至十五年。鉴于其独特的生长过程,人们又称白桦茸为“桦树之癌”。
据俄罗斯相关史料记载,早在16、17世纪俄罗斯人便开始使用白桦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包括肿瘤疾病。但是,所制于传统医学认知水平和医疗设施,人们虽知道白桦茸具有抗癌的功效,但无法探究其抗癌药理与模型,因而接下来的数百年间,俄罗斯医学界对白桦茸的研究并无太多进展。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В.А.科马罗夫”植物研究所在雅基莫夫和布拉托夫教授的领导下,开始了对白桦茸的系统研究。1952年该研究所“白桦茸药用形式提取方法“研制成功,陆续发现白桦茸含有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脂质、三萜类化合物、香豆素、前胡素、多糖、蝶呤、松茸碱酸和少量的生物碱和树脂等。鉴于白桦茸复杂的生化成分,科学家在动物体和临床人体进行了积极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致意见,即白桦茸的系列色素原,包括它的一些基本活性物质,都是治疗某些疾病的药剂。1955年,莫斯科医学院宣布白桦茸为抗癌物质,政府批准其可用于医药品开发。
而白桦茸真正被公众熟知,还有另外一个神奇的经历。1968年,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发表了《癌病房》一书,并凭借此书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癌病房》这本书也受到举世瞩目。在《癌病房》第十一章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段详细的描述:“有一俄罗斯村庄多年来熬一种气味和色泽类似咖啡的桦褐孔菌茶,结果村庄里无一人得肠胃病及癌症。”随着此书获得诺贝尔奖,白桦茸同时引起了全球医学和病理学家的极大关注,除俄罗斯科学家外,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也加入到了白桦茸的研究。
白桦茸抗癌药理研究与发展
经过四十多年的专业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传统医学咨询中心医学专家伊古斯拉夫•阿纳托里耶维奇表示,“白桦茸是一种非常有活性的药物,主要对免疫系统疾病有帮助。而这主要得益于白桦茸特殊的物质成份。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多糖和聚苯类化合物,白桦茸所含的多糖类物质与中国的灵芝极为相似。”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李艾莲研究员也予以证实,“经过我们的检测,白桦茸中的多糖含量很高,而超氧化岐化酶含量则是灵芝的55倍。我认为这很好的解释了白桦茸具有提高免疫力的药理模型。目前,多糖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已被全球医学研究所证明。”
与当前热门的免疫疗法的治疗模式相似,作为真菌类菇菌蕈,白桦茸的抗癌机制也并不是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借着净化免疫细胞、强化全身的防御机制,而达到预防癌症或抑制细胞增长的目的。因研究巴西蘑菇闻名的日本静岗大学名誉教授水野卓领对白桦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白桦茸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白桦茸最有效成分在多醣体,不论是水溶性多醣体或非水溶性多醣体,均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 β–D-葡聚醣。它拥有极高的 SOD 活性,有助去除诱变癌症成人病的活性氧因子。具有良好的抗癌、降血糖、免疫复活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扩散、防止癌症复发;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放射线疗法与手术的副作用。而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最近的一份西伯利亚白桦茸研究成果显示,西伯利亚白桦茸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和黑素瘤五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并对这五种肿瘤细胞有非常显著的杀灭作用。尤其是对胃癌、肝癌、肺癌和乳腺癌的作用非常明显。
随着白桦茸抗癌药理模型的建立与完善,白桦茸抗癌药物得到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认可准予批准上市。目前,在“一带一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采用超微破壁、低温萃取、超低温真空干燥等现代化工艺的精制西伯利亚白桦茸,已经由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引进至国内。与简单的进口贸易不同,北京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与俄罗斯最大的白桦茸生产企业俄罗斯西伯利亚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在西伯利亚建立现代化工厂及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白桦茸原料品质与现代精制工艺的双重品质保障。在此背景下,与世界接轨,我国医学家也加快了白桦茸抗癌机制的研究工作。
医学专家普通认为,肿瘤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而现有的肿瘤疗法各有优势与缺陷,包括白桦茸免疫疗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细胞扩散与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却不能从根本上去除癌细胞。因此,就目前来说,肿瘤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多种肿瘤疗法的综合疗法。显然,在世界肿瘤疗法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注重健康饮食、加强运动锻炼、远离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做好癌症体检更加重要。